在八一建軍節即將來臨之際,朔黃運輸分處線路黨支部組織黨、團青年觀看了影片《1921》,重溫首批中國共產黨人,在風雨如磐的日子中擔起了救亡圖存重任,讓中國革命前途煥然一新的故事。
電影的基本劇情,就是圍繞中國共產黨誕生的中共一大在上海和嘉興南湖舉辦的一系列事件。這部電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李達同志與王會悟同志關于一大籌備的各種困難與觀點碰撞。原本我以為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參加一大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但電影里借李達同志之口,表達出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是要獨立發展的,并不想拿共產國際的經費,成為共產國際在中國的支部這個核心思想,因此,共產國際代表僅僅是參加閉幕式,而不是全程參與討論。這些在以前的主旋律影片中,確是很少提到,《1921》讓我看見了第一批中共黨員的掙扎,看見了中共建立過程中思想分歧的所在和解決平衡矛盾的方法。這是對我看待歷史問題的視角的補充,讓我更理性地看待中共成立至今一路上的磕磕絆絆、摔摔打打。
更大的的觸動是,我在看完電影后搜索參與中國一大代表時驚奇的發現,電影中如此思想堅定的李達同志,卻因為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與陳獨秀同志發生思想分歧而選擇了退黨。他雖然無黨籍,依然信仰共產主義,仍舊在為共產主義事業做著自己的貢獻,不斷地在宣傳共產主義,也從而遭到了國民黨的追捕。建國后,李達同志重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通過李達同志的一生,我看到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信仰,無論條件多么艱苦、多么孤獨,都沒有動搖他堅定的信念,這真是像電影開頭陳獨秀走出監獄的情景:在黑暗背景的監牢中,于一絲陽光中眺望未來。
我在想,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能不能像李達同志那樣做好各項工作呢?李達同志在風雨飄搖的舊中國,面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仍然絞盡腦汁解決,通過耐性的談心談話協調好各地方代表與共產國際代表間的關系與分歧,甚至在刊物因資金緊張面臨停刊時寧愿放棄共產國際提供的經費而用自己的稿費。他已經做了一個近乎完美的示范,我在車務工作中就應該向李達同志學習,要在談心工作中注意細節與方式方法,把員工群眾的事兒放在心上,這樣車務工作就很好開展了,畢竟,行車安全就是由平時一點一滴的小細節來保證的,在黨的101歲生日之際,保證行車組織安全就是送給黨最好的禮物!
上一條:破陣子·歌鐵血男兒以頌之
下一條:你好呀,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