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點10分,海拔1533米的神池南車站,在三月依然伴隨著凜冽的風,還是有些微冷。28254次兩萬噸重載列車披著點點星光緩緩出站,一聲汽笛劃破了晉西北高原的寧靜。
全程近600公里,沿途穿越太行山脈、直抵渤海之濱,王云冬機班所值乘這條線路就是朔黃鐵路,是我國西煤東運第二條常態化開行兩萬噸重載列車的貨運專線。
“春融行車,注意運行,合理控速,防止空轉滑行?!备彼緳C王一凡“手比眼看”高聲呼喚道?!白⒁膺\行”司機王云冬復誦道,這是兩萬噸王云冬機班的日常行車值乘。
一把檢車錘,一只手電筒,每次值乘,王云冬都要對機車上、下各個部件和儀表認真檢查,關鍵處所手觸、機車運轉耳聽、電器件動作眼看、機械間異味鼻嗅?!霸趧榆嚽耙欢ㄒ_保機車狀態良好,才能保證運輸任務完成?!惫ぷ?1年,王云冬已經安全值乘2200余列,行駛里程近90萬公里,雖然正值而立之年,卻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老司機”了,“小故障在出發前就要及時發現并處理好,不然在路上出問題會對行車安全造成很大影響”,他說道。
站在一旁的副司機緊盯著屏幕參數,“緩解前再生力240KN保持30秒已足夠,列車已進入緩解區段、緩具備解速度,注意緩解”副司機提醒道;“注意緩解”王云冬復誦道。這樣的操縱在240公里的山區中共有12處,最短的緩解距離僅有300米。總重21600噸,2700米長的“龐然大物”在下坡道運行中列車受力復雜,稍有不慎輕則斷鉤分離、重則不堪設想,操縱難度可見一斑,精準操縱是保障列車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
在這苛刻的運行條件下,王云冬師傅對操縱兩萬噸列車有他獨特的見解,要做到對車輛各項參數的精準掌握和調整,實現對列車運動狀態的高度把控和精準操縱。必須對列車制動力特點、路況、天氣等因素的準確預判,提前控制列車充風時間,選取最佳的尾部風壓進行調速制動,誤差掌握在1-2kpa,以增強車輛的穩定性和行駛安全性。結合對車速、車輛漏泄狀態分析,提前1公里預判列車漲速空間、地點,達到定速定點的效果,使兩萬噸列車運行速度持續可控。利用列車狀態的了解和超強的空間感知能力,站內停車時方能將兩萬噸列車準確的停靠在指定標志位上。
7時50分,隨著列車緩緩進站,精準對標停車,歷經近七個小時的安全運行,王云冬以“一點不差,差一點都不行”的“穿行”,完美詮釋了什么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他的世界里,對安全的追求永無止境,這種精神也將激勵著更多的人向著卓越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