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前的老槐樹像個敬崗的守衛,默默的守護著這個家--這個充滿回憶的地方。這是個70年代的建筑風格,在當時很是流行,可經過時間的沉淀,已顯得有些破舊不堪,木質的大門已有些吱呀作響,清晨的熙陽散漫著光束照耀在窗邊,全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屋里住著兩位老人,一個腿腳不好,一個有點耳背,這兩位老人就是我的姥姥和姥爺。一位老人拄著拐杖從屋里出來,一瘸一拐地到廚房去,這是我的姥姥。她是要給家人準備早飯,一般早飯吃的很簡單,只有稀飯,饅頭,咸菜。因為老人的口味比較清淡,所以他們很少會炒菜,粗茶淡飯他們也都吃習慣了,因為他們是從苦日子過來的,他們經歷過60年代——那個食不果腹的年代。所以他們懂得現在能吃飽飯已經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他們愛惜糧食,勤儉節約,沒有過多的欲望,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坦然地過著每一天。
姥爺耳背,別人講話他幾乎是聽不見的,除非你要趴在他的耳邊大聲地講。姥姥姥爺沒事會常聊天,即便一句話姥姥要反復講好幾遍,姥爺才能聽得清。有時候一件事,姥姥解釋給姥爺聽,姥爺聽不清,還打岔似的問東問西,姥姥也懶得多說什么,便只能附和姥爺。但下一次姥爺再問起時,姥姥雖然不耐煩,但還是會講給姥爺聽。姥姥和姥爺特別地勤快,這么大年紀了,他們整天也不閑著,反正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爸爸每當跟我談起姥爺時,都很感激姥爺,說自己一直記得姥爺是如何幫自己的。那還是我們小的時候,家里條件不太好,姥爺當時在村里做點小生意,條件還算過得去。每次姥爺去我家時,都會給爸爸錢,讓爸爸給我買點好吃的。錢雖然不多,但對于當時的情況,卻是我一個禮拜的口糧。所以時至今日,爸爸都很感激姥爺,我想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因為我小時候,姥爺也總是給我錢,在路上碰到了,會掏錢給我,去他家里,回家時又會拿錢給我,每次都夠我花一個禮拜的,所以那時候我就特別喜歡去姥爺家。每到周末,我就會騎著自行車跑到姥爺家去,那時候對于年少無知的我來說,是一件再開心不過的事了。
轉眼都過去那么多年了,姥爺也老了,都駝背彎腰了,牙口也不好了,好多東西都吃不了了。每年回去看他們時,看到他們蒼老的面龐和日漸彎曲的腰背,我心里都會好一陣的難過。
姥姥家的人都是本本分分的人,對人真誠樸實,家人相處的都很融洽,從來沒有過爭吵。雖然日子過得窮了點,但一家人和和氣氣,日子過得還算舒坦。他們沒有過多的奢望,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兒女都能平平安安,家庭和和睦睦的。
雖然子女們都很孝順,但大家都已經有了各自的小家,都在為著自己的小家四處奔波著,很少有時間會回來陪他們,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成了“空巢老人”的一列。雖日子過得還算舒坦,身邊卻也沒個說知心話的人,可想而知,他們心里過得有多孤單,我想他們應該就是每天都在盼望中度過的吧。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這輩子過得真的很不容易,希望我們能善待老人,即便不能時常陪伴在他們身邊,也希望抽空給他們多打打電話關心一下。因為這輩子有緣成為一家人不容易,若有一天老人離開我們了,而你還沒有準備好去好好報答他們,將會是你一輩子的遺憾。(欒靜萍)
稿件錄入:南昌地鐵2號線 責任編輯:邵軍體
下一條:我們是集通鐵路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