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紅曉寒、梅開知凍,時至冬月,相關部門紛紛組織各種形式的送溫暖活動,極大體現了企業對職工的人文關懷,進一步激發了職工對企業的熱愛。
新時代隨著社會全面小康的形成,企業職工群體利益追求也從對“對物質文化的需要”過渡到“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筆者針對當前職工全面脫貧達康,談談對當前送溫暖活動的思考。
首先送溫暖活動是體現企業對職工人文關懷的方式,在任何時候都有其必要性。不能說既然職工脫貧已富,就不需要這種溫暖的關懷,相反這是對工會職能工作者在轉變工作思路和創新工作載體上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方向。其次把職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界定職工困難與否的概念上進行廣義的理解和認知,真正理解職工向往什么、缺少什么,切實瞄準職工在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不平衡、不充分的一面,拿擺出來進行溫懷暖心,及時地將企業關懷體現極致,正所謂“好雨知時節”,讓職工感覺到溫暖送得貼心。切忌固守滿足于職工對“物質文化的需要”而疏忽送溫暖的細節突破,片面地把送溫暖活動局限在讓職工穿暖、吃飽的層面,讓送去的溫暖被職工擱置甚至于嘆而棄之。同時要厘清不同職工個體對美好生活的不同追求,不同年齡層次對美好生活的不同理解,有針對性地開展好送溫暖活動內容,不可將送溫暖活動拘泥于千篇一律、人人均同的簡單節日禮品發放。比如對年歲已高的退休人員送去他當年在企業奮戰的故事剪輯視頻短片,或者送去一次健康理療,讓他們感受到曾經地自豪和老有所依的關懷。對依然為企業奮斗的中、老年職工送去一次旅行、帶薪假或者反探親,讓他們感覺到工作之余的輕松愉悅和企業對他們的迫切需要和依戀。對于新生代職工更要把送溫暖工作做細做精,可以送去一次“破冰”拓展、業務技能培訓或模范教育活動,讓他們在困難面前挑戰自我、歷練能力,讓他們主動爭做模范,提升技能做砥柱。另外要注意送溫暖活動開展方式,充分發揮好有限的送溫暖活動資金,要務實勿虛,切忌避免送溫暖活動迎、送逆襲的形式主義,讓職工在送溫暖活動的開展中感到寒心。還有送溫暖活動不強調是否讓人人獲益,雨露均沾,但要避免讓送溫暖工作“錦上添花”,要向真正需要“溫暖”的職工“雪中送炭”。 送溫暖活動就是送給職工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夢想“催化劑”,讓送溫暖工作體貼入微,恰時開花,讓職工群眾在追求美好生活向往時“雨時有傘、雪中有炭”,真正體現企業對送溫暖活動的新理念、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