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西環鐵路黎河特大橋(八分公司)旁的田野上,荒草叢生,幾座殘敗的石臺在風中孤獨地屹立,石臺表面被風雨侵蝕的厲害,泛出歲月的斑駁,似在訴說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據當地人說,這幾處石臺便是當年日本侵華時在海南修建的鐵路遺跡。帶著強烈的好奇心,作者查閱資料,漸漸拂去歷史的塵埃,開啟了一段海南鐵路建設的滄桑記憶。
海南鐵路建設的先驅
說起在海南建設鐵路的最初構想,有三個人不得不提,分別是中國近代名人張之洞、孫中山、宋子文,他們對海南鐵路建設的設想和貢獻,其推動意義不可估量。
張之洞是清末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1908年,清政府決定將全國鐵路收歸國有,張之洞受任督辦粵漢鐵路大臣。正是此時,他最早提出要修筑鐵路至海南腹地的想法,并在其修建鐵路的方案中規劃了海南鐵路方案。然而,時勢囿人,在那個多事之秋,內憂外患的滿清政府根本無暇顧及孤懸海外的海南島之興榮。不久,張之洞從兩廣總督調任湖廣,在海南修建鐵路的設想也隨即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
1918年,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在撰寫《建國方略》的時候,對于中國的鐵路系統作了恢宏的規劃,勾勒出一副中國的鐵路藍圖。其中提到廣州-欽州線時,孫中山說道,應有一條鐵路“于化州須引一支線,至遂溪、雷州,達于瓊州海峽之海安,約長一百英里。于海安再以渡船與瓊州島聯絡?!痹趥ト说男闹校D翔F路建設勢在必行。
可惜,時勢動蕩,國家尚處風雨飄搖之中,修筑海南鐵路的夢想終究未能踐行。但十幾年后,事情在海南省文昌籍國民黨要員宋子文手中出現了轉機。1936年的冬天,時任國民政府中央經濟委員會常委的宋子文帶領廣東省軍政要員對海南進行了實地考察,決定3年投資3000萬元修建環島鐵路,隨后4個測量隊被派至海南進行初步勘測。孰料,第二年的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鐵路建設計劃再次擱淺。
一條血淚屈辱之路
抗日戰爭爆發不久,原本礦產資源匱乏的日本本土更顯捉襟見肘。為加強資源的掠奪,推行“以戰養戰”的戰爭理念,日軍于1939年2月10日,用堅船利炮敲開了海南島的大門。登島后不久,日軍派出了大量地質人員進行勘探。同年7月,日軍發現了田獨鐵礦,立即組織進行開采,并首次修建了一條由田獨至河口10公里軌距610毫米的輕便軌鐵路。伴隨著日本侵瓊的屈辱,海南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鐵路便這樣誕生了。隨后,日軍又修建了長約52公里的“石八線”,用于運輸昌江縣石碌嶺上的鐵礦到八所港,再船運至日本國內。從1939年動工到1945年日本戰敗的6年里,日本靠著這條鐵路線共計掠走優質礦石338.45萬噸。此時的海南鐵路不折不扣地成為了侵略者掠奪資源的戰爭機器,為日軍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經濟“血液”。
歷史無聲,卻這般沉重。為了在短時間內修筑鐵路,日軍從香港、廣州、汕頭、上海、南京及海南各地瘋狂抓丁4萬多名,虐待中國勞工的方式駭人聽聞。最后僅幸存4000余人,數以萬計的同胞尸骨被沉埋于這條鐵路之下,對日軍慘無人寰的罪行做出血淚的控訴。
“一顆石渣一滴血,一根枕木一條命”確是對海南第一條鐵路的真實寫照。
浴火重生的西環鐵路
1945年日本戰敗后,民國政府接收了海南鐵路。由于管理和維修保養不當,鐵路破損嚴重,石八線被迫停運。民國政府也曾試圖修復海南西環線,但終因各種原因未能最終完工。同時在此刻,民國政府瀕臨崩潰,無力顧及鐵路建設,海南西環鐵路遂在數次臺風的侵襲下全線癱瘓。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鐵路建設工作。1958年,數萬鐵道兵踏上了瓊州的征程,迅速重建起石碌到八所段52公里,以后又建成八所至三亞段166公里,共長218公里,并將窄軌改建成1.435米的標準軌,海南西環鐵路由此顯現雛形。2005年10月,海南西環鐵路提速改造工程動工,提速后鐵路時速可達到160公里。如今,新建海南西環鐵路建設正如火如荼。建成后,將與東環鐵路真正閉環,形成一條環繞海南島的快速通道,對于海南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歷史不能遺忘,夢想不曾放棄。新時代的筑路人們正尋著前人的腳步砥礪前行,他們將用智慧和汗水筑就一條現代化的鋼鐵長龍,當西環高鐵通車之際,并將在海南鐵路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邵軍體)
圖片:近處殘敗的橋墩是日本侵瓊時修筑的鐵路遺跡,遠處為既有西環鐵路,為客貨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