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列車緩緩駛進河西走廊時,我們的視野也隨之被拉的越來越近,一切景物近在咫尺,有時甚至都能感覺到它們的呼吸。
崎嶇的山脈、湍急的河水,無不訴說著河西走廊的滄桑與古老。在歷史的長河里,河西走廊已途徑數千年的變革,而那些荒漠驛道至今縈繞不止、駝鈴的余音仍繞梁不絕,當我們翻閱上萬篇的故事時,古詩般的絲路浮現眼前,“連續,絲路是一個個苦的日子 延伸,絲路像一程程甜的歷史 吹起,絲路如一支支豎的蕭 奏響,絲路似一段段橫的笛”,正如陳運和《絲路化詩》里所寫,或許它就是世人對河西走廊情感的寫照。
追溯到西漢初期,河西走廊那時還是匈奴人的游牧地方,而通往西域必須要經過河西走廊,壯志未酬誓不休的張騫,在公元前139年第一次踏上西去之路,十余年以后才返回長安,中途匈奴人的截留、軟禁并沒有折服他的信念,因為他百折不撓的精神,使古代中國從而登上了世界的舞臺。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為中外文化藝術在亞洲腹心區域的匯聚交流創造了條件,當時的交通工具以駝馬、大車為主,從而中國的絲綢、玉器、火藥、造紙、造紙術由此傳入亞、非、歐遼闊地域,佛教、摩尼教、伊斯蘭教也由此傳入中原,從此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成了名副其實的連接紐帶。時至今日在絲綢古道上,依然留存著反映當時文化、經濟、政治交流融匯的許多遺跡,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就屹立在河西走廊,向世人訴說著當初的繁華歲月。
如今,當我們再次身臨河西走廊時,不僅會感受到先輩壯志未酬誓不休的足跡,更能體會到隨著經緯度變化所呈現的不同景物。由平原到戈壁、由落葉林到針葉林、由農牧區到畜牧區,當我們的內心被窗外的一切所牽動時,我們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品味著無與倫比的美景,唐代詩人李白就有云“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其中的“天山”即指祁連山,和它依依相望的就是河西走廊,以及從東邊流過的雄壯黃河,再次渲染了河西走廊的美景。
歷史的變遷,始終沒有改變河西走廊的重要位置;季節的交替,仍然沒有改變河西走廊的神奇美景,邂逅河西,我們的情感將再次被蒸餾。 (劉平偉)
上一條:好好生活
下一條:紅淖三項目的“高富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