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中鐵四局這樣的流動施工企業,有這么一項好處,就是可以隨著單位承攬各地的工程,足跡遍及祖國各地大好河山。到內蒙集通項目工地,每次往返都從北京火車換乘,有時偶然碰上客流高峰,買不到合適的火車票,難免要在北京待上半天或一天的。最近的這一次在北京換乘,就不湊巧,早上到京,晚上才有到赤峰的火車。同行的同事建議去京城西郊香山看看。想想也對,春夏之際時節,何不放逐自己至山野綠草叢中,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放松一下呢?
存放好行李,我和同事坐公交車趕往香山。北京的西北部,是頤和園、圓明園、植物園和香山公園諸景區的集中地域,車至中關村后,再往西北行,特別擁擠,尤其我乘坐的公交車,車流里慢慢向前挪,比人走的還慢。車到香山,已經過了9點。進入香山公園大門往左拐,沒走多遠,邊看見眼鏡湖,兩弘平靜的湖面由一座白拱橋相連,遠遠望去,特別形象。旁邊還有一個人造的水簾洞,上面確實有水流下來,下面正好有一個洞,洞里可以進去人,不少游客都過去留影。我跟隨一個旅游團慢慢行走,邊走邊聽導游介紹香山公園的人文地理諸況。香山公園是一座歷史悠久山林特色濃郁的皇家園林。元、明、清三朝皇家均在此建離宮別苑,清乾隆帝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營造,更名為“靜宜園”。公元1860年、1900年香山兩度遭到侵略者的劫掠,景點遭到破壞。1956年5月辟為香山公園,經過近50年的建設,香山已經成為既富含歷史文化,又兼有優美風光的著名景區。說話中,導游提議,把毛主席曾經居住過的“雙清別墅”,作為第一個攀登目標。于是乎,沿著山路向雙清別墅走去,撲入眼簾的,滿是青山秀水、蒼松翠柏,初夏的香山,鮮花斗艷、芳草吐香,秀美嫵媚的綠景,真讓游人流連忘返。再仔細看那綠景,近處的草是嫩綠的,稍遠的樹是翠綠的,而更遠的山松則是墨綠的,心境不由得隨之清澈明朗起來。聽導游介紹,雙清別墅位于香山公園南麓的半山腰,環境幽雅,以其蒼翠的竹林、遮天蔽日的銀杏、挺拔的松柏、古樸的建筑引人前往。別墅前,有刻在石壁上的“雙清”二字,是由清乾隆皇帝命名并題寫的。來到石壁前,游人紛紛在此拍照留念。雙清別墅是座小院。院北邊有平房數間,陳列著毛主席在雙清時的辦公、居住物品。屋前擺放著一幅主席巨大的照片,不少游人見之紛紛與偉人留影紀念。正門廳處為主席居住時的會客室,右間為書房,左間為臥室,陳設簡樸。據介紹,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當年在香山待了有6個月時間,國慶大典前,搬進中南海住去了。
回到山腳下,導游建議順道看看碧云寺。春夏之交的碧云寺古木蔽日,全寺依山勢而建,山門上有蘭地金字匾一面,上用漢、蒙、滿、藏四種文字書寫“碧云寺”,為乾隆手書,山門兩側有清代旗桿基石。整個寺院,由山門至寺后石塔,高度相差一百馀米。其中立于山門前的一對石獅、哼哈二將,殿中的泥質彩塑堪為藝術珍品。導游介紹,1925年3月12日,偉大的愛國者和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在社會各界舉行了隆重的公祭之后,中山先生的靈柩于4月2日移至香山碧云寺金剛寶座塔石券門內,因而此殿后改為中山堂。中山紀念堂正中安放著中山先生漢白玉全身塑像,堂內陳列著中山先生的遺墨、遺著以及當年蘇聯贈送的玻璃鋼蓋棺,因當時孫先生遺骸已入殮,所以未被使用,只留存紀念了。1929年5月,中山陵落成后,孫先生遺體移往南京。移靈時,更換出的中山先生的衣帽,被放回原殮的楠木棺中,封入金剛寶座塔石塔內,因而留下了孫中山先生衣冠冢。
不知不覺已到下午。返程中,才感覺腿部微微酸疼,原來真的有些累了。一路上,回味所見所聞。其實來香山,看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刻的心情,遠離塵囂、浮躁的城區,享用著大自然慷慨賜予的綠地、風景,品味那博深的地域文化和歷史典故,或許能讓游者暫時忘卻世俗的煩擾,舒展一下繁累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