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多數人睡覺前都是拿著智能手機,早晨醒來第一件事情便是解鎖看手機,瞄一眼朋友圈和工作QQ群里的更新消息。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習慣。
手機的最初存在理由是打電話和發短信,現在的手機對于我們來說,不單單是打電話和發短信,已經改變了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隨著經濟的發展,手機支付走入了千家萬戶,走入了各個公眾機構和商場店鋪。我們足不出戶,就能通過淘寶、京東購買東西;可以交水電費、煤氣費;可以快速解決出門時的住宿問題;可以隨時查找附近的出租車;還有每年的春運搶票,都可以通過手機幫我們實現。手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無論是職場、工廠、施工作業區域、娛樂圈還是校園內,手機已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隨身物品。手機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學習與工作帶來了數不勝數的好處和幫助,但是每個事物都有兩面性,手機帶給我們“好”的同時,也帶給我們“不好”的一面。譬如說,由于手機更新換代較快,每一部手機,基本用兩至三年就要更換,每一部手機至少1500元以上,如果一家3口人,那么每一年用來買手機的開銷就成為生活中比較重要而且數量較大的開支。另外,現在很多場合,不管多大年齡,都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每個人手里都拿一部手機,哪怕就是一家人,也是低頭各玩各的手機,以前一大家坐在一起互相聊天的情景越來越少。時間久了,就會減弱當面交流的能力,特別是小朋友,將來走上社會和工作崗位,在人際交流這一方面恐怕還得補課。還有,不少人在手機上注冊各種賬號,綁定自己的個人信息。一旦這種個人信息泄露,被不懷好意者窺測到,銀行卡上的數字就難免會縮水。最極端的例子就數崔永元與馮小剛這對相識多年的好友了,就是因為一部手機,兩人關系破裂。當年馮小剛執導的電影《手機》上映后,在娛樂圈掀起了軒然大波。一些看過《手機》的觀眾,會不由自主把電影內容與崔永元聯系到一起。雖然編劇劉震云和導演馮小剛極力否認這部電影與崔永元有任何牽連,但各種猜測、臆斷,讓崔永元不堪重負。作為前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著名主持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因電影《手機2》的拍攝,毅然在網上“開撕”娛樂圈大佬馮小剛。崔永元,一個家喻戶曉的名人,指名道姓臭罵另外三個家喻戶曉的名人。這在中國文藝界非常罕見。崔永元放的這一炮,讓一場大變革加速到來,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央懲治腐敗和變革社會不公的堅強決心,一場回應社會關切的大洗禮,即將呈現。
手機對我們的影響越來越大,它會讓距離很遠的人彼此覺得很近,但它也會讓近距離的人損壞感情、親情和愛情。每天對手機的依賴,讓我們忽略了太多的東西。作為工地一族,我們平時在工地時,通過手機視聽軟件,與家人保持聯系,交流感情。當難得的節假日和許久未見的家人團聚時,不妨放下手機,讓微信、微博、游戲歇一會兒,多聽聽家人的嘮叨,好好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別讓繁忙的手機冷落了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