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集通,正是初春,在這北方的蒙東高原,北風又殺了個回馬槍,在它的肆虐下,呼嘯而過的狂風刮得駐地附近整個天空都彌漫著沙塵,漫山遍野依舊是枯黃落寞的景象。幸好,大風過后的幾天里,天空開始變得湛藍,干枯的大地慢慢緩過神來,午后的熙陽照在身上,開始覺得暖洋洋的,風也似乎改變了先前的脾氣,變得溫順可人。
工地的生活與城市不一樣,記得去年集通大板站改大干期間。黎明的鐘聲剛打破夜的寧靜,我們就已經忙碌施工現場;閃爍的燈光代替最后一縷夕陽時,我們依然是工地最后的守望者。塵土飛揚的空氣,時而泥濘的地面,欣長碩大的吊車,如流穿梭的車輛,耀眼閃爍的電弧光,裝載機的隆隆聲,工人的叫喊聲,交織在一起,宛如一首雄壯的合奏曲......。只有親臨施工現場,才能感受到那種氛圍?;叵肫饎倕⒓庸ぷ髂菚r候,施工大都是人工鋪軌,純碎是憑力氣干活,500多斤的水泥枕,是4個人兩根扁擔抬,12.5米長的45軌,重達1100多斤,得上10個人以上才能抬動。一公里長的線路,要抬160根鋼軌,1720根水泥枕。道砟則用鋼叉一叉一叉往柳條筐里裝,然后兩人一起抬到需要的地方。這樣干活,勞動強度可想而知。那時候年輕要強,干活賣力氣,兩天下來,腰酸背疼肩膀痛算是輕的,經常是累得渾身骨頭像散了架子似的,晚上下班回宿營車,那一米多長的梯子都邁不上去,感覺身子都不是自己的了。一張張曬得黝黑的臉,一副副健壯魁梧的身體,一身身沾滿灰塵的粗布衣服,構成了被視為苦累臟集一身的一線鋪架工人形象。去年三季度的集通線大板站站改施工,也有好幾公里站線需要人工鋪軌,到了現場我才明白,肩抬手提、人海戰術般的人工鋪軌,早已是老黃歷了。所有的鋼軌、枕木由吊車裝卸、移動,道砟用鏟車、裝載機倒運,緊螺栓有電動板手。有了機械幫忙,鋪軌施工的勞動強度比以前小了許多,再也沒有那么累了。最能說明問題的是撥接作業。過去干活時,幾十人排成一行,每人手持撬棍插入鋼軌底下,聽從指揮員號令,一起發力,一點一點撥動鋼軌。如今的線路撥接作業,一臺挖機將鋼索套在鋼軌上,只要一個人指揮,馬達一轟一拽,鋼軌就移動七八十公分,三下五去二就差不多了。接下來是鋸軌,過去人工鋸軌,光鋸條就要準備幾十根,幾個精壯小伙子輪流鋸軌,滿身大汗,鋼軌鋸縫才一毫米一毫米朝下延伸。稍不留神,用力不均勻,鋸條就斷,鋸一根鋼軌,斷十多根鋸條是常事。如今鋸軌機上去,電門一開,一簇鋼花噴出,不出兩分鐘,鋼軌一斷兩截。線路搗鼓就更不用提了,大養機代替了大頭稿。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一線工人已基本消除了重體力勞動,從苦累臟中解放出來。他們衣著普通,樸實厚道。不少人沒有高等文化學歷,但同樣有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面對著荒涼和陌生,他們坦然面對,辛勤勞作。一座座橋墩拔地而起,一根根鋼軌朝前延伸,用青春和汗水在現實和夢想之間鋪就平坦大道。
大干的汗水結出了豐碩的成果,業主要求的大板站改任務勝利完成,林東至衙門廟區間如期建成開通,年初下達的生產任務勝利完成,得到了業主和上級的表彰和獎勵。我雖然是后來者,但也感到由衷的高興。作為集通鐵路項目部的一員,多少次徒步于施工便道,回望沿線工地,忍不住想,當集通鐵路復線全部建成通車,我們是否還有機會舊地重游。這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有我們曾流下過勤勞汗水,每一根鋼軌,每一座橋墩,都留下我們的足跡。不知還能不能互相回憶起那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和主人公?人生,就像身旁既有線上疾駛而過的火車,一開動,就不停的向前,有時沿途的景色還沒來得及欣賞,就被匆匆甩到身后。那些值得瀏覽的風景,那些美好的記憶,都會慢慢飄灑在塵風里。多么希望,這難忘的景色和美好的追憶,成為生命中最悅耳的音韻,伴隨自己一生。